秋風颯颯,吹落了滿地黃葉。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,在陵園任貫山副主任的陪同引領下再次來到了我心中仰慕的地方——杞縣水東烈士園。
1938年5月,為阻止日本侵略軍南犯中原,蔣介石命令國民黨新八師蔣在珍部,于6月9日在鄭州北花園口處炸開黃河大堤,河南、安徽、江蘇三省44個縣被滔滔洪水淹沒,洶涌南下的黃河水把豫東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。東部稱為水東地區,水東地區轄14個縣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,先以杞縣為中心,后又發展睢縣、太康為中心,創建了“水東抗日根據地”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,僅杞縣就有5600多名英雄兒女拿起槍投身革命,同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。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水東這片紅色土地,3800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為了繼承革命遺志,弘揚他們的革命精神,教育后代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杞縣縣委、縣政府與1987年在縣西關修建水東烈士陵園,1992年建起了水東烈士紀念碑及紀念亭。
陵園坐南面北,莊嚴的大門上方一排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輝:水東烈士陵園。走進大門,一條東西寬約20米,南北長約200米的柏油路干凈整潔。陵園任貫山副主任介紹:陵園占地100畝,園內植樹6000多棵,數十個品種。白玉蘭、黃玉蘭、臘梅、側柏、龍柏、紅梅、海棠、紅楓、紅葉李、松樹、柏樹等。綠樹紅花把烈士陵園點綴得如同人間仙境。千百棵樹木和花草日夜陪護在烈士們的身邊。盛夏,為他們遮陽;寒冬,為他們御寒。它們是一片天然屏障,守衛著烈士們的安寧。先烈們,拋頭顱、灑熱血,為了革命事業,為了人民群眾不再受國民黨統治的壓迫和日本鬼子的欺凌,英雄們舍生忘死,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,直至英勇犧牲。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,在他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,讓先烈們有了一處安靜、溫暖的家。
道路兩邊分別有四座六角形紀念亭,亭下立有紀念碑。左面是水東特委書記韓達生烈士紀念碑,張震、張愛萍、馬忠臣等領導為英雄紀念碑題詞;緊挨著的是地委書記唐克威紀念碑,他犧牲時年僅30歲;右面是抗美援朝一級戰斗英雄,特等功臣倪祥明烈士紀念碑;向前不遠處有一座特殊的紀念碑,那是1967年元月,板木公社社直機關全體職工為(現為板木鄉)184名烈士立的紀念碑,上面銘刻著184位英雄的名字;來到紀念碑后面,那里安葬著28位革命烈士,他們靜靜地仰臥在那里,四周圍簇擁著蒼松翠柏。
佇立在韓達生烈士墓前,又憶起了前輩們講述的韓達生英勇犧牲的故事。1941年2月下旬,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。國民黨不抗日,專與新四軍搞摩擦,日偽勾結,狼狽為奸。獨立團奉命東進豫皖蘇,留下兩個連,堅持游擊戰。二月下旬部隊在睢縣南部遭日偽軍重創,損失慘重。四月份,韓達生及各縣領導人在梁寨村遭國民黨偷襲,20多人被俘,韓達生被敵人殺害,年僅36歲。韓達生壯烈殉國79年了,他的光輝名字永遠雋刻在水東大地人民群眾的心中。
郭杰,一個英雄的名字,70多年來,他的光輝事跡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傳頌。1919年4月,郭杰出生在杞縣竹林鄉郭屯村,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44年任付集區委書記。1947年8月在付集孟家花園召開群眾大會,突遭國民黨八十一師騎兵包圍,他和另外七位同志為掩護群眾疏散,不幸被捕。敵人對他們嚴刑拷打,得不到任何想要的東西,惱羞成怒的敵人,將郭杰七位同志拴在馬尾巴上拉往杞縣城。17公里,郭杰等人的鮮血撒滿一路,英雄們志如鐵、意如鋼,寧愿粉身碎骨,也絕不向敵人投降。8月18日凌晨,天下著大雨,郭杰等七人被敵人活埋在小西門大佛坑,那年郭杰28歲。英雄的鮮血沒有白流,更加激起了水東人民群眾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刻骨仇恨。他們紛紛拿起武器,同敵人進行戰斗,終于取得了勝利,完成了英雄們生前的夙愿。
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,板木公社就有184名優秀兒女犧牲在戰場上。劉寨村,杞縣50余處紅色革命遺址之一,村里先后有20人犧牲在抗日戰場和解放戰場上,史紹林就是其中之一。1945年9月17日被捕,和他一同被敵人抓去的還有21名群眾,在趙村(吳芝圃同志的家鄉)敵人對史紹林22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毒打,讓他們供出誰是共產黨、八路軍。如果不說將其全部活埋。為了保護群眾的生命安全,史紹林同志挺身而出,說自己是八路軍,他們都是老百姓,與他們無關,放了他們,秘密我全知道。21名階級兄弟得救了,敵人從史紹林口中依舊沒得到任何所需要的東西。9月18日,敵人把赤膽忠心的史紹林同志活埋了,時年26歲。劉寨村人沒有被敵人暴行所嚇倒,他們團結起來,跟著共產黨走,前赴后繼,勇往直前,直至全國勝利。
王介夫、王法瀛兄弟出生在宗店鄉程莊村,王介夫比弟弟大四歲。王法瀛跟著哥哥干革命,兄弟二人并肩戰斗,為革命先后獻出了寶貴生命。王介夫犧牲時年僅25歲,王法瀛28歲時壯烈犧牲;還有一處夫妻合葬墓,夫妻二人都是我黨的情報人員,他倆冒著生命危險、為我黨傳遞情報,不幸被捕,夫妻二人英勇不屈,視死如歸。墓碑上刻著兩個光輝的名字:崔連仲、侯淑琴,站在烈士墓前,我再次向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禮!
一個個英雄的名字在眼前閃過,他們的精神與天地共存,與日月同輝。任副主任介紹,每年的9月30日,為公祭日,來自省、市、縣、鄉的各單位到這里為烈士們舉行紀念活動。每年的清明節,全縣各級領導、社會團體、機關學校的中小學師生,自發來到這里為烈士們掃墓,敬獻花圈,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。今年疫情過后,陵園先后接待群眾100多場,人數達兩萬多人次。有的黨支部在陵園組織黨員過黨的生活,新黨員舉行入黨宣誓,中小學師生來這里聽講革命故事。
時下,水東烈士陵園已成了革命傳統教育、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來到陵園接受教育的人們紛紛表示,不忘水東地區5266名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片紅色土地,我們緬懷革命英烈繼成先輩的遺志,一定會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,請烈士英靈在上拭目以待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