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,歷來貪官污吏的下場總被千夫所指,遺臭萬年,禍國殃民、陷害忠良的奸賊小人更是遭世人唾罵、口誅筆伐,最終成為人們吐棄的塵埃。大公無私、秉公職守、體恤民眾的父母官,卻一直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敬仰。
歷來,人們都呼喚有責任、有擔當、有作為,清正廉潔的務實官員。對那些獻媚上級、溜須拍馬、曲意逢迎、結黨營私、視百姓疾苦而不顧的貪官、庸官、昏官、不作為或亂作為的形式主義及官僚主義者,天下百姓簡直是深惡痛絕、恨之入骨。
明史記載,被譽為天下"三大賢"之一的文學家、思想家呂坤,曾在其撰寫的《侯于趙傳》中評價其節儉修德、廉潔奉公、光明磊落、當之楷模,為天下人所欽矚。讀后,一代清官侯于趙可歌可泣、剛正不阿的感人故事,讓我忍不住穿越時空再次展卷解讀,強烈的浩然正氣激發我欣然命筆作文呈獻,以饗讀者。
侯于趙(1536-1598),字宗度,明代杞縣焦喇村(今泥溝鄉焦喇村)人。幼年傷父,母親含辛茹苦將其撫養成人。他自幼聰慧好學,以侍母孝親,聞名鄉里,29歲進士及第即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進士,初授平陽府推官,繼任戶部主事,兵科都給事中、湖廣右布政使、歷任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、山西巡撫等職務,他為官清正、力陳時弊、諫正皇權、勤政愛民、以社稷蒼生為重,成為朝中重臣。
隆慶初(1567)他輔助皇帝明穆宗朱載垕處理軍機事務,改任兵科給事中,曾詳奏漕運之利弊,皇帝極為贊賞。時逢災異之年,皇帝命群臣獻計獻策,他無所諱忌,直言上書“勢要侵奪及編審、免役、馳驛、供張過濫”等弊端,所言多指皇帝親近權臣及皇親國戚。因此,每當侯于趙議事,朝中奸佞小人無不坐臥不安,唯恐牽涉自己。
隆慶二年三月朝廷派他到河西考察稅務,侯于趙發現征收的稅額隱匿甚多,稅額被地方官員私吞十之八九。于是便親身到關查驗來往商人的財貨,檢驗賬簿與實際封存銀兩是否相符,查證落實后懲處了那些貪污受賄、中飽私囊的稅務官員,遂將稅款厘清全部上繳國庫;爻,戶部尚書激動地握住他的手盛贊道:“您真是個大清官!”
萬歷皇帝繼位,適逢久旱無雨,侯于趙借機奏請皇上施行寬恤政策以救民于水火之中。不久,他又上奏《近幸招權恣意疏》,怒斥皇帝寵愛的親臣以權謀私,肆無忌憚欺虐平民的罪行。侯于趙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諱,那種浩然正氣、坦蕩于世的膽量和魄力,迄今為很多明哲保身的官員所缺乏和顧忌。
萬歷年間(公元1575年),時任總河都御史傅希摯以新的考察結果再次上書朝廷,重提開挖泇河。傅希摯的奏疏比起之前一些官員的奏章少了空泛、教條、庸冗之風,較為完善,可謂理論上的治水杰作,當時受到萬歷皇帝賞識,遂命工部都給事中侯于趙,會同傅希摯和巡漕御史劉光國,共同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議案來匯報。
侯于趙實地查看后,提出了一些實際的問題,認為應該先開鑿良城伏石,事先修好豐、沛的堤防,再慢慢商議動工開挖泇河的事。主管此事的工部在呈報中的說法與侯于趙不謀而和,“謂開泇非數年不成,當以治河為急”。萬歷皇帝聽后,龍顏不悅。責備侯于趙等人阻礙此事,對其勘察的奏議表示質疑,指責他們是“不能靠其辦成大事的人”。侯于趙對于坐而論道、另有圖謀的奏疏逐一論證據理力爭,他真知灼見的諫言讓皇帝心悅誠服,最后只好聽任了侯于趙等主黃派“先治黃河后開泇“的想法,使開泇之議再次泡湯,其事遂寢。
雖說侯于趙處處為國為民著想,但是,卻觸犯了權臣和皇親國戚的利益,遭到奸賊們私下作梗和聯合暗算。時年黃河常有淤塞,朝中宰相張居正指使漕務大臣奏請再提開挖泇河。侯于趙覺得此事極為不妥,眾臣也贊同他的意見,但又懼怕張之權威,只好奏請“派員勘察再議”。侯于趙受命前往勘察,繪圖具文上報,隨后開挖泇河之事得以終止。事后張大為不滿,施計將侯于趙逐出京城,派往江西任參政,接著又調其心腹到宰相的家鄉任湖廣按察使、右布政使、代理左布政使等職,置于自己的黨羽監視之下,致使侯于趙三年與京都音信斷絕。
在“泇河之議”中,彰顯了侯于趙秉公無私,把國家大計和民族利益置于個人安危之上,是非面前挺身而出,敢于力排眾議,勇于擔當的父母官。從隆慶三年翁大立首提開泇河被罷免到劉星因公殉職, 曲折的歷史令人感嘆!開泇河的不成功,嚴重貽誤了對黃河的治理。兩項工程同時動工,一個也沒完成,直到明朝滅亡,歷經三十五年的泇河爭議才告結束。 事實充分證明了,只有客觀實際的舉措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,紙上談兵、以私謀政,決策者無卓識之見必然貽誤大業。目睹當今之現象又何償不是如此?興師動眾、勞民傷財,爛尾工程比比皆是,實在令人不堪入目。
萬歷三年即1575年,侯于趙升任工科給事中(官職名),當時的武清伯(明代爵位)仗著是皇親國戚,貪圖小利,欺壓百姓,禍國殃民。當時皇帝舅父自恃皇親之尊,要皇帝劃撥3萬兩銀子營造生墓,皇帝礙于情面應允。侯于趙知道此事后,當即上書力諫皇帝濫賞無度,破壞國家法制,危害社稷。滿朝文武無不為他捏一把冷汗,而他卻不屑一顧、談笑自如,將福禍置之度外;噬蠟楹钣谮w的正直忠義所感動,遂后妥善收回成命。后來文武百官無不為侯于趙這種不畏權貴的精神所嘆服。
萬歷九年(1581)侯于趙調任山西左布政使,將清理豪紳地霸隱瞞的土地實行“均田”,公平分配,減輕百姓負擔,大快民心。
明神宗萬歷十一年侯于趙被擢拔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、山西巡撫,成為一省最高長官。當時,山西苛捐雜稅十分繁重,歷年積欠數十萬,征收者實行“帶征法”,新舊一并清理,百姓怨聲載道。侯于趙了解民情后當即上書朝廷,指出此舉絕無異于驅趕百姓逃亡,常此下去會導致人去地荒,賦源枯竭;实蹨首,酌免歷年積欠,皇恩傳出萬民歡騰。
侯于趙為政清廉、犯顏直諫、不懼生死,親民、愛民、為民請命,不僅給為官者樹立了典范,而且他的事跡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,他體察民情、勵行職守的務實精神,實乃當今為政者學習、借鑒。
侯于趙不但是百姓愛戴的父母官,而且傳承了祖上坦誠做人的良好家風。真可謂,忠厚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。侯氏家興業旺、人才輩出、甲第連云,后代極為顯赫,明清兩代侯家曾經一門五進士榮耀鄉里,享譽天下。他的侄兒侯應征丁丑科進士、兒子侯應琛萬歷41年葵丑科進士、次子侯應瑜的孫子侯體隨,順治戊戌科進士、次子侯應瑜的重孫侯元棐,順治18年辛丑科進士。另外侯元棐兒子侯方曾、侯京曾,侯體蒙(侯于趙曾孫)侯運盛、侯運昌、侯運隆等均為名士。直到民國有才子侯意園等。
晚年的侯于趙 ,謝絕官方多次聘請,告老還鄉安居窮鄉僻壤,居家孝敬服侍慈母善終,于萬歷二十六年(1598)壽終正寢。次年皇帝驚聞侯于趙仙逝,遂派遣河南布政使司分守大梁道袁奎,前往于趙故里侯莊墓前(今杞縣城郊鄉)追祭吊唁、立碑刻石以示弘揚。
據杞縣籍作家李海棠從史料考證,并著《一處湮沒了的文化勝跡——杞縣東婁書院古今考》一文中描述侯家自明、清、民國,任中樞及地方大吏者達數十人。其間讓世人仰慕,千古垂名者,當數敢于冒死頂撞皇上的一代清官侯于趙。他不但是成就民族大業的國之棟梁,更是贏得世代百姓傳揚的父母官,侯于趙坦蕩于世的光輝歷史將永垂史冊,彪炳千秋。
作者簡介:
侯俊杰,號游仙,河南開封人,定居北京,從事新聞撰稿工作,多篇散文、報告文學、古詩和現代詩歌見諸報端、雜志、網絡媒體。文章相繼發表在:開封日報、汴梁晚報、河南日報、北京日報、新疆準格爾時報、中國社區報、財經類期刊、中國寶玉石周刊、作文周刊、中國城市周刊、中國信息年鑒、人民日報等媒體。其中,《古寨春秋》、《巾幗楷模張學勤》、《醫者仁心鄭宗顏》、《父親是個“教書匠”》、《又到槐花飄香時》、《紅豆情深》、《端午時節“粽”傷情》、《善良細碎在時光里》、《父親的老屋》、《村里那棵老柿樹》、《開明地主張學勤》、《威海風云》等被《河南日報客戶端》和《人民日報客戶端》以及頭條和華人頭條刊載。另外,《草原上的愛》、《北京的秋》和《贊美你,我心中的太陽》等作品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中心《當代文萃》榮幸轉載。
【原創】一代清官侯于趙
人們迫切呼喚有責任、有擔當、有作為,清正廉潔的務實官員。對那些獻媚上級、溜須拍馬、曲意逢迎、結黨營私、視百姓疾苦而不顧的貪官、庸官、昏官、不作為或亂作為的形式主義及官僚主義者,天下百姓簡直是深惡痛絕、恨之入骨。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,歷來。
免責聲明:版權聲明: 本文 【原創】一代清官侯于趙 中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元素,版權均為我司獨家所有.
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: http://www.xnuwj.com.cn/htm/people/zh/2020/0630/3583.html , 違反者我司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(內容、圖片等),請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。
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: http://www.xnuwj.com.cn/htm/people/zh/2020/0630/3583.html , 違反者我司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(內容、圖片等),請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。